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最早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的作品 。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且更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天上有两颗被银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分别叫作牛郎星与织女星。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日月五纬俱起牵牛”。《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对时间数字的崇拜
节日习俗:古人如何过七夕
七夕文化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文化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在我们现代的传承和演绎下能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扫码关注抖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手机网站扫一扫